10月8日上午,艺术品保真专题研讨会暨东南大学艺术品数据中心揭牌仪式在南京市江宁区中国无线谷召开。本次活动由江苏省版权协会、东南大学通信技术研究院、江苏省拍卖协会主办,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机关党委委员戴中礼主持会议。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法学界、信息工程领域、艺术界、拍卖行业的众多业内人士参与。
    “多媒体数据分析”在艺术品保真领域的运用,已在一些发达国家有所运用,但在我国还属于首创。通过计算机技术保证“真品”永久的真实性,这是我国鉴定行业的一次突破,也是传统艺术鉴定与现代科技集合的成功实践,为法院在艺术鉴定的采信上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悉,江苏省版权协会下属的艺术品防伪保真专业委员会,联合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举突破了在艺术品上添加防伪标记、出具证明文件、设立身份档案、专家鉴定等第一代防伪办法,也突破了新二代防伪技术单纯对艺术品进行高精度扫描保存证据这一模式的两个基本缺陷:既不能保证未来年份再度查验的作品与原作的精确一致性,也侵害了艺术家作品的信息所有权。新开发的用于作品保真的柔性数据分析技术,则解决了以下问题:防伪标记对艺术品表现形式的破坏,档案与个人隐私的矛盾,无法证明的“证明文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不能保证艺术品来源的真实性,无法对经变化后的艺术品进行科学鉴别,不能排除鉴定中的个人因素等,建立了艺术品防伪保真的全新模式。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文化部“拍卖法”修改课题组负责人龙翼飞做了《拍卖法中关于艺术品保真的规定和发展趋势》的讲座。东南大学多媒体数据分析实验室主任王桥就“适用于中国书画的柔性数据保真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他说:“相比于制作防伪标记之类,精巧的数学分析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搜寻作品的关键特征信息,而且在作品流传过程中,能识别可能遭遇污损、潮湿的退化特征。这样的手段,对于版权保护,无疑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